「阿發,你覺得人愈來愈不想表達自己的觀點,是不是因為年紀的關係?」 上教練課時,學生問到我這個問題。那堂課的主題是如何說出自己的觀點與主張。 學生說,當他看著公司裡較年輕、很愛表達主張的同事,他就想到自己年輕時也是這樣的,對公司經營或管理有很多理想性的想法。 隨著年紀增長,經驗增加,他明白世間事都不是眼皮底下看過去的那麼簡單。 他開始明白,年輕時的觀點,或許只是自以為是、片面的理解,於是他不再輕率地發表想法。 我認為,失去表達欲,與其說是年紀造成,不如說是「認知」與「環境文化」造成的。 認知,決定你的起手式如果你認為觀點或想法是「固定」的,有黑白對錯,沒有討論空間,不能改變的,那麼你在表達想法時,就很容易彆扭。 你可能不確定自己說的對不對,也怕別人指著你的鼻子批評這啥蠢想法,因為怕東怕西,無法全面討好,所以,你覺得閉嘴比較容易。 環境,形塑你的表達意識另外,組織心理學家Amy Edmonsons也提過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這個概念。 她的研究發現,一個組織裡如果鼓勵大家不要害怕失敗,並且鼓勵大家討論失敗的經驗,彼此給予回饋,這樣的組織,團隊效能和業績都會比避談失敗、不喜歡丟臉的組織文化更優秀。 能清晰表達觀點的人,必須處理更前端的思考,包括:
口條還有表達,只是想法清晰後的包裝而已。沒有思考和觀察,沒有觀點。 擁有觀點,需要刻意練習 舉前陣子在社群上的一個熱門議題為例。一位家長/老師,po出為小朋友安排的「董事長級」學習行程,然後就引爆了FB上的討論。 大家都心疼這孩子,同聲一氣,政治正確了譴責了這位大人。 假設你支持孩子不該受到這樣的待遇,除了跟風,用一兩句話譴責這位大人,你有能力論述你的觀點,以及為什麼你這樣想的過程嗎?(畢竟罵人或酸人跟吃鮪魚罐頭一樣,很容易) 又假設,你其實是支持這位大人的,你想表達在有錢人的世界,把孩子當未來董事長培養其實是一種文化階級的內幕,你知道怎麼完整論述,但你有勇氣逆風把你的觀點放在FB上嗎? 讀到這裡,你大概明白了,表達觀點跟隨便抓個主流想法來選邊站不一樣。 觀點,包含我們的觀察,推理和思考脈絡,以及我們的見解,是個人化的,無法被模板化。 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意見,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能力來完整論述我們如何得到我們的個人意見/觀點。 我們所處的社群、組織或社會文化,也不總是願意給我們空間來討論各種不一樣的想法。 別忘了Amy Edmonsons提到的心理安全,沒了心理安全,我們就更傾向不要說出自己的觀點或想法,保護自己不要捲入自己處理不來的觀點表達過程,畢竟一個不小心,就會引來想戰認知的人。 觀點沒有對錯,是站在不同角度對一件事的解讀。 練習形成自己的觀點,是拓展自己的思考與觀察力。 練習說出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培養出自在自信的一種氣度。 我依然相信,鍛鍊自己成為一個有觀點,且勇於表達觀點的人很重要。 撇開社群不說,回到我們真實人生的生活和工作現場,我自己的經驗告訴我,用對錯或道理規則去要求別人改變或和我們合作,很難。 但如果你有能力告訴別人,你為什麼這麼想,背後的思考脈絡是什麼,中間的故事和數據有哪些,這樣想或那樣做的好處有什麼.... 如果你有以上的能力,你會發現日子可以輕鬆很多。你不一定能讓100%的人買單你的想法,但你更有機會讓別人願意採用你的想法,減少來來回回痛苦說服的過程。 我在舊金山工作的那個月,參加了許多walking tour/徒步導覽,導覽員的解說,讓我對眼前的市景、歷史建築物,開始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從一開始的「這好像也沒什麼」,到後來滿滿的好奇心,忍不住上網去翻找這些歷史古蹟背後的故事.... 這就是好的解說,帶來的影響。 回到一開頭,學生問我的問題,失去表達欲,究竟是不是年紀的問題。 反過來,我認為我們應該善用年紀帶給我們的認知優勢,我們對事情看得更全面,表達技巧也更成熟,心理素質也更強壯了(hopefully,我知道有些人年紀大,EQ卻很退化),如果你有一些想法或觀點想表達,而你也相信透過說出你的想法,speak up your mind,可以帶給自己和身邊的人更多「正面」或有益的思考,by all means,請勇敢說出你的觀點和想法,以及「為什麼」在這樣想。 回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管你的年紀,有能力表達觀點的人,比把觀點當魚刺吞進肚子裡的人,更容易創造連結,發揮影響力,吸引別人站在我們這邊。 更容易身心舒暢。 我們不用去改變世界,但至少,讓老闆或客戶不再diss你的建議,更願意接受你的想法,光是省心這點,就值得我們努力。 我相信成為有觀點、且能包容不同觀點的人,能讓我們touch hearts, make differences。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觀點。 最後,留個靈魂拷問給你👁️回想你的人生中,有沒有在哪個環境或哪個人面前,你很容易拋下對錯或不好意思的想法,自在表達觀點?如果有,這些環境或這些人,有哪些共通性? 歡迎你回信告訴我你的答案:) p.s.如果你一直想鍛鍊自己成為有觀點的人,或你的工作很需要你發揮安靜的影響力,用好的說明提升說服力,歡迎你透過下方的教練課諮詢連結跟我約個時間聊聊,了解我可以如何幫助你達成你的目標。 如果我的文字帶給了你啟發,你隨時可以透過以下贊助連結支持我的創作👇 ☕4月份教練課預約中
|
歡迎訂閱阿發之聲電子報,我會和你分享創作者的生活洞察,40+中年人的職場秘辛,專欄文章,最新音頻資訊,以及我不隨便跟一般人分享的職場寫作心法。 另外,我為想鍛鍊寫作肌耐力的小夥伴們開了私密社團,歡迎你一起加入練功。
今天是商務溝通表達教學文,大家記得讀到最後!🌝 「之後我去國外參展前,我要請老闆幫我的名片升級。」 一位學生最近從國外參展回來,上英文課時,她主動跟我說,她想要用英文聊聊這次的出差檢討! 職銜大,好談生意? 第一個檢討,就提到職銜、title要升級。 她的名片上目前是「資深專員」(senior specialist),她說在展場上遞名片,找潛在客戶時,可以感受到大家瞄到名片後的冷漠。 學生說,下次參展前,要請老闆幫忙印假名片,上面至少要有『採購經理』字樣,有manager有尊嚴。 職銜高,容易被當一回事。但萬一我們手上的名片頭銜,就是沒那麼厲害時,怎麼辦? 學生雖然說是名片title的問題,但我懷疑是她做陌生開發時,開口那串話不夠有吸引力。 阿發:妳遞名片時,說了什麼? 學生:喔,我說 "Hi, I'm from XXXX. Would you like to do business in Asia? " 阿發:這聽起來很像你去東區逛街,路邊被人攔下,對方說,小姐,我們是亮晶晶美顏公司,你有興趣試試我們的超無敵換膚面膜嗎? 學生:真的有這種面膜嗎?...
大概是宇宙共時性,最近不約而同,學生或朋友都跟我聊到「中年危機」帶來的迷惘不安,我隨便抓幾個給大家看: 我已經40歲了,才發現我其實沒那麼喜歡自己的工作,想改變覺得已經太晚了 40歲後,想持續跨領域挑戰更高的職位,想到比自己更年輕、學歷更高的競爭者,就開始自我懷疑 下半場人生,該如何找到自己不同的定位、興趣、志業? 做過蓋洛普優勢、MBTI測驗,了解過人類圖、星座,也給人算過命,但總覺得好像少了一塊拼圖,很難聚焦 40歲後,感覺除了身材變廣,工作、人際關係,思考好像都變得更狹窄 迷惘,是人生的慢性發炎 慢性發炎不會讓你立刻有生命危險,只會讓你失眠、變胖、皮膚不好、容易生病、經常過敏,面對這些不舒服,忙碌的我們選擇忍耐,因為我們下意識認為,自己沒有「本錢」(財務焦慮)去面對這些更核心的問題,工作很重要,錢很重要,自己的不快樂、不舒服,夜深人靜時想想,跟朋友聚餐時八卦聊一聊,但轉過身後就擱著... 直到關鍵的那一天來臨,逼你直視。 就像我這位學生,脊椎開刀後,家人要她好好休養,公司給她一個月的病假,但她卻急著想回回去上班,說不想給同事造成困擾。...
在我開始今天的電子報前,我想請你伸出你的左手跟右手,接著放在一起批哩啪拉胡亂地幫我亂鼓掌一通,慶祝我結束大半年的化療👋 去年春天,我剛換工作,然後我就意外地發現我得了癌症,那時候我甚至都還沒確診過Covid。 經過近一年的藥物治療,今年我動了手術,開始長達半年的化療。 原本我以為,化療會讓我憔悴變瘦,該死的鄉土劇不都那樣演? 事情跟我想的不一樣。不舒服是有的,但副作用反應在其他面向,我的體重倒是很叛逆(違反我的心願)且上進地增加了一些... 發現生病,從一開始的震驚到接受,這中間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寫下來又會是另一本書。 如果不是因為生這場病,控制狂的我,不可能停下來反思,要如何停止欺騙自己,在40歲後的下半場,心之所向,走出自己想要的人生,貢獻自己的熱情與價值 上面這段話,聽起來好棒棒,難得是落實。 我記得自己30初頭時,著迷於各種職涯分析工具,印象中我也做過不少職涯分析牌卡,但不知道是帶領人的問題,還是我還年輕,對自己認識不夠清楚,每次做完職涯牌卡,感覺『似乎』對自己多了一咪咪的理解,彷彿往自己身上貼了一些標籤。...